第七十九次晤谈注记:
Ⅰ.在此我想更深入地探讨这一点。我在某些成人个案身上观察到他们有属于潜意识深层且源自婴儿期的控制客体之强烈欲望,希望客体的思考、感觉,甚至是外表都跟主体一样。这样的欲望可能会一直存在,并且使他们在任何关系中都无法获得完全的满足,而它也会延伸为内射性认同及投射性认同。这种强烈的掌控欲望意指吞并客体(分析师)并且进入客体,使主、客体变得一模一样。在人格发展健全的个体身上,这样的心理历程可能依然在运作,只是从表面上来看,他们并不会显露出控制欲,或是不体谅他人等等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掌控与占有客体的欲望是属于婴儿情绪生活以及自恋状态的一部分。
Ⅱ.理查常常会同时扮演好几个角色——这是儿童游戏常有的现象。在没有能力去认同某个客体或是维持某个发展面向的个体身上,我们就可以观察到这种人格特质的不稳定现象,而且上述两种能力的失败会相互影响。我曾在《对某些类分裂机制的评论》(1946,《克莱因文集Ⅲ》)以及《论认同》(On Identification)(1955, ibid.)文中提及削弱自我的分裂过程。在我看来,将各式各样的客体不加区分地内射,与投射性认同的强度相辅相成,投射性认同会导致部分自体被分离出去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会回过头来强化这种未加区分的认同。通常我们会在梦境里面看到角色变换的情形。有时候做梦之所以能够带来一些纾缓作用,是因为精神病性质的历程能够透过这些梦境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