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断奶(1936)
这是克莱因在一系列由精神分析师为大众开设的演讲课程中所发表的演说。这一系列的演说稿集结成一本小书《谈儿童抚育》(On the Bringing Up of Children)。1952年,克莱因还为该书的第二版撰写《序》与《跋》。
早先,例如在《早期分析的心理学原则》(1926)中,克莱因把断奶视为一种创伤,俄狄浦斯情结从此展开:哺乳的母亲让婴儿感到挫折与打击,造成婴儿离开母亲,转而寻求父亲。然而后来在《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1935)中,她的婴儿期忧郁心理位置理论为断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她认为断奶的重要性在于婴儿完全失去了第一个外在的好客体,因此将忧郁心理位置中的情绪与冲突带到高峰。同时,如果断奶成功,婴儿会获得正向的驱动力,帮助他接受母亲的替代对象,找到更多更广的满足来源。
第十九章 爱、罪疚与修复(1937)
1936年,克莱因和琼·里维埃以“文明男女的情感生活”(The Emotional Life of Civilized Men and Women)为题进行公开演说,来年出版的小书《爱、恨与修复》(Love, Hate and Reparation)就是以这篇演讲稿为基础。她们分别讲述本文的主题:里维埃谈的是“恨、罪疚与攻击”,克莱因则是谈“爱、罪疚与修复”。克莱因讲述她在两年之前才形成忧郁心理位置理论,这在当时仍属于相当新的观念。特别有趣的是,除了非专业的解释方式,本文讨论的各种人类情境,广泛程度甚至比她任何一篇文章提到的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