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太监揽权的底线在哪里?底线是忠于皇帝、无非分之想,做到这一点,哪怕再气焰嚣张、臭名远扬、贪污腐化,皇帝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如果可能危害到皇帝本身了,皇帝会毫不犹豫地收拾他。既然狐假虎威,狐狸必须只能是老虎的跟随,尊重老虎的权威,如果想操纵或代替老虎,老虎可能不用自己动手,只要一声长啸,丛林里其他动物,就会积极扑上去,收拾这只狐狸。
宦官制是皇权的产物。在某些情况下,专制君主出于强化君权和裁抑臣权的目的,因而有意培植借重宦官的力量,如东汉曾利用宦官力量来对付专权的外戚官僚集团,唐代曾借重宦官以制抑、防范那些威胁中央集权的藩镇割据势力,明代则主要出于对外臣的猜疑、防范心理。这就有了宦官专权的政治基础。
提及宦官专权,历史记载必定称之为“乱政”,人们更将其与为非作歹、祸国殃民联系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儒家正统观点的思维,并非一种必然。通常而言,宦官的权势完全来自君王的宠幸,放得出也收得回,且历代宦官多来自民间底层,因生活所迫而自愿进宫,通常学识浅薄、无甚大志,干不出太祸国殃民的事来。而明代宦官专权之所以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源于宦官、外臣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另一方面则在于道德崩溃,士风委靡,世风日下,奴性抬头。如《明史》所言:“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崇祯也曾发出这样的叹息:“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